返回列表

光伏支架系统技术要点解析

2025-06-17

光伏支架系统作为光伏发电的关键支撑结构,其设计需综合考虑环境适应性、发电效率及成本控制。支架通过科学的倾角设计和可靠的固定方式,确保光伏组件始终处于更佳发电方位,同时抵御风、雪、地震等环境荷载。目前主流支架类型包括固定式、调节式、单轴及双轴跟踪系统,其中固定式支架以结构简单、成本低(占系统成本 15-20%)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而双轴跟踪系统虽成本较高(为固定支架 2.5 倍),但发电增益可达 28-35%,适用于高效发电需求场景。
光伏支架系统技术要点解析

  光伏支架系统作为光伏发电的关键支撑结构,其设计需综合考虑环境适应性、发电效率及成本控制。支架通过科学的倾角设计和可靠的固定方式,确保光伏组件始终处于更佳发电方位,同时抵御风、雪、地震等环境荷载。目前主流支架类型包括固定式、调节式、单轴及双轴跟踪系统,其中固定式支架以结构简单、成本低(占系统成本 15-20%)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而双轴跟踪系统虽成本较高(为固定支架 2.5 倍),但发电增益可达 28-35%,适用于高效发电需求场景。

  支架倾角设计直接影响发电量,通常遵循纬度适配原则:高纬度地区(>35°)采用较大倾角(纬度 + 5°),低纬度地区(<20°)则适当降低(纬度 - 5°)。设计过程需借助 PVSYST、SAM 等专业软件进行气象数据模拟与阴影遮挡分析,确保冬至日 9:00-15:00 时段组件无遮挡。阵列布置时需合理控制间距,计算公式为 D=H×cot (θs)×cos (γ),同时满足净空≥0.5m 的防洪防积雪要求。

  在材料选择方面,Q345B 热浸镀锌钢(镀层≥85μm)和 6061-T6 铝合金(屈服强度≥275MPa)是主流,需根据环境腐蚀性选择。基础形式需结合地质条件确定,如软土地基采用混凝土基础(承载力 200-300kPa),岩石地基则适用锚杆基础(300-500kPa)。防雷设计需满足联合接地电阻≤4Ω,通过单独避雷针与等电位连接系统保障安全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智能运维系统正成为趋势,倾角传感器(精度 ±0.1°)与清洗系统(年均 12-15 次)的配置可明显提升发电效率。整体设计需遵循《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》GB 50797-2012,确保 25 年全生命周期的稳定运行。

关键词:

下一条:

推荐新闻

精确追踪,高效发电:光伏跟踪支架的创新与应用

光伏跟踪支架,又称为太阳能跟踪系统,是太阳能发电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。通过实时调整光伏设备的光照角度,光伏跟踪支架能够提高光伏组件的能量输出,从而明显提升太阳能系统的发电效率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光伏跟踪支架的分类、工作原理、应用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。


光伏支架:为太阳能高效利用保驾护航

从基础支撑的角度来看,光伏支架的首要目的是为光伏组件提供稳定的安装平台。在各地的光伏电站建设现场,无论是广袤的沙漠、开阔的平原,还是屋顶等空间有限的区域,坚固可靠的光伏支架确保了光伏组件能够牢固地固定在既定位置,不受自然环境中强风、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。例如,在近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中,施工团队采用了高强度钢材制作的光伏支架,经过严格的安装和调试,即使在该地区常见的大风天气下,光伏组件也能稳稳地保持在支架上,正常接收太阳能,为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
光伏支架设计:支撑绿色能源的关键与创新

光伏支架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,其设计合理性、结构稳定性及适应性直接关系到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、安全性能及使用寿命。本文将从光伏支架的设计原则、技术要求、市场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,深入探讨这一关键技术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性。